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焦点关注>

校企平台将教育与市场有机融合

来源:金融界 时间:2015-10-30 10:15:33

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资料照片)

  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25日在北京中关村(行情000931,咨询)闭幕,清华大学创客们的“一抹紫色”成为展示周上的最大亮点。

  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清华大学累计发起约20亿元规模的基金投资清华学生或校友创业,诞生了数十家“清华系”上市公司,X-Lab、iCenter等创新创业平台每年服务大量高校学生……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探索创业教育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形成了从创新、创业、创意“三创”教育,到“三创”平台,再到赛事活动等全链条的创业教育孵化体系。其中,高校教育与产业平台的互动至关重要。

  调查发现,依托校企产业平台清华控股打造的全生态孵化模式,清华创客获得了从空间、金融、孵化、教育到人才、国际拓展等多层次的资源支持。“校企平台”的独特定位与服务创新,让清华控股将高校育人与市场培育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高效有机融合,探索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产业与教育互动

  在首届国家“双创周”北京中关村主会场,一项“互联网+汽车电控”的技术引起不少参观者的兴趣,这项技术可实现对车辆排放在线远程监控。

  项目发起人于树怀介绍,他们的车联网电控技术已在潍坊和厦门的公交系统进行试点,节能率可以达到5%到8%。于树怀说,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出现是汽车智能化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也是衡量现代汽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直到现在,这一产品却基本被国外厂商所垄断。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于树怀,一直梦想自主研发汽车电控系统。

  1999年,于树怀从清华汽车工程系毕业后,除了持续参与相关技术开发外,还跟随清华学长创办过公司,可以说是一个持续创业者。但真正让他觉得距离梦想更近的,还是2013年的创业经历。

  2013年,依托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的孵化平台,于树怀带领一群来自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兄弟共同成立了北京易康泰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并成功开发了新能源车系列电控系统产品。

  随后,清华控股旗下的清华科技园孵化器、清华启迪创投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向北京易康泰科投入了近3000万元资金。

  助力于树怀起步的“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正是清华大学促进成果转化、助力学生创业机制的重要平台——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旗下类似的平台还有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合肥公共安全应急研究院等,这些平台针对全国各地的技术需求,促进成果转化。

  技术转化平台“清华大学技术转移院”为于树怀提供了创业起步的“压舱石”,提供了以技术为导向的起步基础。

  而对校园里开始创业的“于树怀们”而言,市场资源、金融支撑、专业孵化等则更加重要。“创业不仅仅是校园的事,更需要产业方面的支持,从起步到孵化到金融,再到企业成熟,清华控股正是如此在布局全链条创业生态。”清华大学校友、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说。

  记者发现,在清华大学鼓励创业创新的生态中,以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为引领,以清华控股及旗下产业为支撑的双创“双系统”正发挥出独特的机制,校园产业为高校创业生态补足短板,营造环境。

  正是基于这样的产业与教育互动,清华诞生了大量创业成果。

  在双创周北京中关村主会场,清华生物系博士赵泓宇为前来参观的国家领导人介绍“Blue PHA生物塑料”;清华学生科技兴趣团队代表李修展示自主视觉导航无人机;清华美术学院毕业生陈腾蛟的“智慧电单车”更是吸引参观领导上车体验……

  同样在双创周现场,一张全体系的清华创业服务展示图吸引全国高校、创业孵化器的目光。示意图说明,清华大学不仅在平台、专业学位、课程、赛事活动等方面持续发力,更是在环境、空间、金融等要素方面做出领先探索。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认为,近年来,清华大学重点打造“兴趣团队”、“创客空间”和“X-Lab”“三创”等平台,完善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全国高校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围绕“创业难点”打造链条、营造生态

  在清华控股看来,围绕着关键领域创业者需求,打造服务成果转化的创新链,做强创业需求的资本链,进而推动形成产业链,这成为服务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关键。

  徐井宏认为,这种链条布局从“创业起步”开始服务创业者,持续支撑象牙塔里的创业者成长壮大。而清华控股的产业化平台恰好有力地弥补了高校里“教创业”面临的不足。

  近期,记者针对全国21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四类“缺失”仍考验着国内高校创业:创业空间、资金、专业机构、创新创业教育。不少高校教师表示,支持学生创业的空间在哪儿?钱从哪儿来?谁来组织?谁来服务?这在高校现有体制下“还难以顺畅解决”。

  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与实践结合,第一个难题便是空间。

  “刚开始清华大学也面临类似的烦恼,我们X-Lab想找个地方,如果在学校里面,不仅空间难找,实验室旁边办公司也与高校定位、职责不符。”清华大学经管学院X-Lab执行主任毛东辉说。

  X-Lab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10多个院系共同搭建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学生可以在此打破学科藩篱,获得专业、跨学科、市场化的支持,并通过导师资源获得投资、孵化等。

  X-Lab在清华大学东南门外的清华科技园地下一层,一个由食堂改造成的创业空间里。这个空间被分隔为小会议室、办公区、路演报告厅等区域,创业范儿十足的学生忙着与投资人交流,与创业导师论证方案。“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议室都要靠抢的。”毛东辉说。

  为何创业学生不直接去周边租用写字楼?毛东辉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完全依赖市场不行,清华附近写字楼一般100平方米租一年就30多万,学生一次融资可能也就50多万,显然租金不符合创业公司的成长规律。而离学校远,也成为学生寻求市场空间的顾虑,毕竟他们还是一边读书、一边创业,需要离得近。”清华产业平台清华科技园便提供了这样的便利性与低成本特性。

  “得益于校企清华科技园给予的空间支持,我们在这里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探索创新创业,经常要晚上十点多回宿舍,也很方便。”毛东辉说,科技园不仅位置便利,而且是企业化运作,决策机制灵活,其市场竞争氛围也对学生创业有积极影响。

  据了解,清华科技园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价格合理的集中办公空间,更与X-Lab等校方平台保持动态沟通,实行项目互相推介、入孵机制。“以前科技园愁没有项目,现在学校推荐的创业者,已经把他们集中办公注册编号用光,科技园也开始申请新的编号,同时探索流动机制,帮助更多创客。”毛东辉说。

  目前,X-Lab在清华科技园近1000平方米的场地已累计接待1万多人次清华学生做创业讲座、比赛、交流等,为600多个清华在校生和校友的创业项目提供服务,其中注册公司的融资额已突破3亿元。

  另一个学生创业面临的难题就是人才培育、创业辅导和资金。

  实际上,在第一课堂里,清华大学已经将创业上升到通识教育的高度,在全校范围内推动。

  邱勇介绍,清华大学建立学科交叉的辅修专业,探索跨院系融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今年,清华开设了第一个互联网金融与创业辅修专业;启动了由信息学院、美术学院、机械系和汽车系参与的跨院系交叉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包括智能硬件、机器人(行情300024,咨询)和智能交通三个方向。

  他说,清华也将创新创业当作新时代人才必备素质纳入通识教育体系。清华面向全校开设了两个学分的通识课程《创业导引》,邀请了20余位创业名家为学生授课。

  然而,清华也意识到“创业”远非书本可以传授的条条框框,更多的内容需要以成功的“过来人”现身说法、案例传授。

  这时,校园产业平台及时跟进,提供支撑。

  2014年初冬,国内第一只全部用于学生和年轻校友创业的基金——“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正式启动。在清华控股等校园产业平台的支持下,该基金由水木清华理事会多位校友共同出资5000万元作为基础投资,再配合历届清华校友资源网络,助力清华在校学生和年轻校友创业起步。

  记者粗略梳理发现,在该基金的导师名单里,“清华系”产业大咖一百多位投资人、高管、专家、企业领军者均将为创业学生提供课本之外的更多“干货”,现身说法支撑双创。

  与此同时,清华控股再次扩大创业创新服务空间、范畴。2015年6月,在成功运营了中关村创业大街之后,清华控股旗下清控科创提出“清青创——创业星·穿越计划”——联手清华控股、北极光创投、完美时空、银杏天使、创业邦、盛景网联、中文在线(行情300364,咨询)、悦高明德等进一步强化创业服务资源。

  这无疑是对清华创业生态的再次提升。

  清控科创董事长秦君说,“清青创”围绕空间、人才、资本打造了一系列全新的服务和产品,包括优客工场联合共享办公空间、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服务集聚区、“小样社区”创业社区、科创慧谷科技园区、Binggo咖啡创新型孵化器等等。

  就在双创周期间,为补足创业资金短板,清华控股旗下盛景网联、清控科创联手中关村发展集团,推出国内最大规模的天使母基金——中关村天使母基金,总规模达10亿元,将带动市场实现两级放大,支撑创业天使投资。

  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才是目的

  “创业是分层次的,基于创新的创业是最高层次的创业。大学教育要着重激发和培养青年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要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邱勇认为,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是清华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首要目的。

  在清华20多年坚持探索的模式中,两个课堂的对话与互动,无疑是对清华学生的素质提升和精神淬炼。创业的背后是“创”精神的传播、塑造。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资源就好像是水、阳光、空气,被分隔在不同的瓶子里,而学生创业的种子得不到养分就难以发芽,渐渐心中的种子就被淡忘了。有了X-Lab这样的平台,很多以往有创意的理工科学生敢尝试创业了,种子就开始发芽。”毛东辉说。

  清华大学另一个创业服务平台iCenter是培育创客、提升基础工业训练和跨学科融合的重要平台,该平台去年服务8000多名创客。

  iCenter指导教师付志勇说,实践是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激发个性的绝好机会,相比于设立多少公司,清华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更看重人才的成长,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擅长什么,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中文在线”童之磊、“慧点科技”姜晓丹、“数码视讯(行情300079,咨询)”郑海涛等都是从清华走出来的上市公司创始人,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创客榜样,清华在校园教育与校园产业互动间强化了创业育人的时代使命。

  清华大学另一个重要的经验是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传帮带作用。以创业教育中的师资为例,清华大学各个学生创业支持平台,都积聚了大量清华校友、企业家,或者清华产业体系的高管资源,他们有的走进教室讲课,有的还成为学生的创业导师,不仅提高了创业教育的实操性,而且自然融入了清华育人的理念和价值观。

  “大学就是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邱勇说,清华大学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6月11日正式成立,清华经验正辐射带动全国更多高校成为双创的重要人才储备来源。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