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将全面展开打击非法营运活动。济南市客管中心主任崔冰表示,其中包括没有运营资质的滴滴专车,理由是“出租车行业是行政许可的行业,打车软件没有经过行业许可”。
对此,本地媒体齐鲁网连发数问,“滴滴、快的专车为何不能取得运营资质?为何没有成功与正规租赁公司合作?与正规租赁公司合作需要经过哪些部门?这些部门又为何没有应允?出租车公司产权又属于谁?采访中有不少出租车司机向记者反映,这也许和“份子钱”不无关系。那么,“份子钱”的依据是什么?最终流向了哪?”
据了解,目前济南采用的出租车公司运营模式是承包模式,驾驶员在使用出租车公司的车辆时先向公司交一笔4万元的押金,此后每个月交四千多元的“份子钱”。
济南市客管办负责人介绍,济南的哥所交的四千多“份子钱”中,出租车公司所占的毛利润在30%左右。出租车公司的日常支出主要由五大块构成,包括人力成本、公司购置车辆时向银行的借款、办公经营成本,以及出租车设施的维护。
然而媒体调查中,大部分受访出租车司机反映,许多出租车公司既没有给司机发工资,也没有给司机上“三险”,连车辆保险也仅仅只是上个第三者责任险,车辆修理和其它各项费用均是由司机承担。
齐鲁网引述业内人士分析称,此次开展严打“黑出租”,实质并不是在于严打黑车或规范商务租车乱象,而是严禁互联网公司与汽车租赁公司跨界合作,以防打破出租车公司与司机利益分配机制,简而言之,垄断行业中的“份子钱”的暴利受到挑战。
“到底这背后的份子钱各方面构成是多少?面对种种疑问,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给出真实的数据,算出份子钱真正的成本。”媒体的质疑,与许多出租车的心声不谋而合。
此前,滴滴专车、1号专车进驻济南,就与传统出租车行业打起了拉锯战。在济南开了6年出租的朱师傅忿忿不平,“这个行业太乱了,私家车随意拉活没人管,睁眼就没了的份子钱压得透不过气……”齐鲁网报道引述专车司机孙师傅的话说,一旦公司(专车软件商)不再发放专车打车券,乘客数量肯定会有所减少,“但是我觉得这种运营方式迟早会成为一种市场趋势”。
与本地媒体报道响呼应的是,近期中央级媒体轮番炮轰出租车行业垄断,称不能让既得利益群体把持。就在济南部署打击“非法运营”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出租车“两头难”咋变“两头甜”》。文章指出,随着矛盾的深化,应该是逐步打破出租车号段控制,取消出租车公司暴利模式的时候了。这才是让司机和市民都受益的治本之策。当天稍晚时候,新华社也发出系列报道指出,市场上到底该有多少出租车,要由市场说了算,不是主管部门拍脑门,也不能让既得利益群体把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