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焦点关注>

湘鄂情董事长:我在餐饮业已无路可走

来源:中网资讯 时间:2014-06-18 13:39:07

  “湘鄂情简直是A股第一故事大王,他应该去转型出版业,收购故事大王杂志。”有投资者在股吧如此调侃。

  自从2013年遭遇史上最大亏损以来,有“中国民营餐饮第一股”之称的湘鄂情转型路数的确富有传奇故事性:从一开始率先发力要转型“大众餐饮”,再到去年下半年以来,频繁“跨界”环保,之后又收购影视,近期又要发力新媒体大数据,湘鄂情的转型逻辑让人有些看不懂。

 

  

  受“八项规定”影响,高端餐饮行业经营普遍下滑。从2013年2月起,湘鄂情对酒楼经营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包括取消高价菜,主推亲民价位菜品,取消包房服务费等。但仍未能避免业绩暴跌的命运。去年一年时间湘鄂情亏损5.64亿元,利润同比减少788.86%,是其历史上亏损最为严重、经营最为困难的一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6月8日,湘鄂情宣布,将剥离餐饮业务,与中科院等机构联手,进军大数据领域。而在此之前,湘鄂情已经宣布进军环保等多个非餐饮领域。

  湘鄂情的转型路径,堪称A股上市公司在经营环境巨变之下的突围样本:放弃根据地,寻找新天地。

  40平米餐馆“孕育”湘鄂情

  “湘鄂情”名称的由来,是因为老板和老板娘一个是湖北人,一个是湖南人。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湘鄂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现拥有“湘鄂情”、“湘鄂春”等多个子餐饮品牌。前身为北京湘鄂情酒楼有限公司。

  湘鄂情酒楼创业之初,只有4张台子,40平方米的面积。

  一年之后,孟凯的湘湘餐馆营业面积扩大到了260平方米。1997年,第一家命名为湘鄂情的饭店在蛇口石云路开张。1999年北京湘鄂情酒楼有限公司成立后,湘鄂情逐渐成为许多知名公司总裁宴请的场所,每天光是海鲜的营收就可达8万元。同时,孟凯也在长沙、深圳、武汉继续布点,形成全国连锁。

  2006年至2008年,湘鄂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3.26亿元、5.17亿元和6.12亿元,2007年和2008年销售收入分别较上一年增长58.20%和18.37%;2006年至2008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620万元、5851万元和6379万元,2007年和2008年分别较上一年增长261.09%和9.03%。

  证监会于2009年审核通过了湘鄂情的首发申请。当年11月,湘鄂情以14家直营店、9家加盟店成功登陆深圳中小板,超过预期募集了9.5亿元资金。成功上市后,孟凯成为餐饮界首富,身家35.8亿元。与味千拉面的潘慰、俏江南的张兰、真功夫的蔡达标等齐名。

  高端餐饮突遭市场极寒

  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等措施出台,一些定位高端或涉及公款消费的行业,受到明显的影响。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湘鄂情所遭受的冲击,很快反映在其财报中。

  2012年第四季度,湘鄂情净利润仅为1005万元,同比大幅下滑41.6%。2013年净利润亏损5.64亿元,比上年度下降789%。其股价也不断出现下跌。对此,湘鄂情称是由于酒楼业务的高房租、高长期待摊费用、高人工费用,使得公司在由中高端餐饮业务向大众餐饮业务转型过程中盈利非常困难。

  为了应对不利局面,孟凯和他的管理团队流动办公,哪个店生意不好就驻扎到哪个店处理善后,有些亏损严重的店直接关掉,另外一些则缩小了营业面积。

  涉足地产“被骗”6000万

  其实,在此次宣布剥离餐饮业务之前,湘鄂情已经有意向非餐饮领域拓展。

  早在2011年,湘鄂情就开始有了投资地产的意向。当年1月,湘鄂情全资子公司湖北湘鄂情与拉斯维加、自然人刘志波、徐莉签订资产转让及项目合作协议,湖北湘鄂情出资1.29亿元购买后两者拥有的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台北路72号A、B两块土地50%的土地使用权。公司当月即支付了6000万的合作款。并且,湘鄂情还签订了补充协议,约定湖北湘鄂情以5100万元购买两块土地20%的使用权及全部附属资产。

  然而2013年9月,湘鄂情收到关于台北路72号项目的《律师函》,拉斯维加两大股东郭某某、石某某并不承认该项目合作。

  之后不久湘鄂情发布公告,称拉斯维加公司与湘鄂情的合作是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刘志波隐瞒拉斯维加其他股东擅自做出的决定,刘在公司的股权只有5%,却谎称他们拥有拉斯维加公司100%的股权,并且隐瞒了土地使用权被法院查封十余轮次的真相。刘志波、徐莉借合作经营之名骗取了湘鄂情6000万元,并将该合作款项挪作他用,其行为已涉嫌欺诈。

  由于该项目可能无法履行,6000万元能否收回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湘鄂情当时称将根据实际情况计提坏账准备。

  参投环保领域

  2013年7月湘鄂情公告表示,拟斥资2亿元收购江苏中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后者业务涵盖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等,正式宣告湘鄂情进入环保产业投资经营。

  对于湘鄂情选择涉足环保业务的原因,孟凯对记者表示,目前雾霾等环境问题严重,引发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因此他认为具备投资前景。

  首次跨界环保领域,湘鄂情也曾遭受质疑:中昱环保2012年净利润仅88万元,2013年上半年净利润也仅为1062万元。但是,出让人及其一致行动人承诺,2014年将实现净利润不低于1.5亿元。

  2014年5月,湘鄂情公告拟终止这一收购计划。

  跨界动作仍在继续。

  2013年12月,湘鄂情发布公告称拟控股设立合肥天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股权。资料显示,合肥天焱是一家位于安徽的小型环保公司。员工人数在40人左右,主营范围为农作物秸秆气化技术开发、沼气设备、节能设备、机电设备的研制等。目前拥有23项技术和发明专利。主要包括组合生物质气化炉、秸秆压块旋流燃烧炉等,集中在生物质供热发电、能源替代方向。目前针对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秸秆较多的农村。

  河北工程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关于《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现状比较及发展建议》中指出,中国生物质发电存在规模较小、技术单一、成本高等问题。

  就在完成合肥天焱收购后不久,今年2月湘鄂情发布一份业绩修正公告,称一季度预计盈利6000万元至7000万元,其中合肥天焱贡献了5000万元至7000万元净利润。

  据有关收购材料显示,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合肥天焱资产总额为4038.19万元,负债总额为4844.81万元,净资产为-806.62万元。2013年1至11月的11个月时间内,天焱绿色(合肥天焱的前身)营业收入仅为4670.89万元,净利润更是只有1088.22万元。而在其与湘鄂情开始合作仅两个月时间后,净利润就激增为4000万元,大约是2013年全年净利润的4倍。

  据湘鄂情方面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天焱主要是以技术研发为主,并不参与设备投入和产品生产的过程,其主要盈利是通过出售专利技术。

  根据湘鄂情公布的合作协议,合肥湘鄂情以现金出资5100万元持有51%股权;合肥天焱以专利技术出资持有49%股权。

  进军新媒体、大数据

  进入2014年,湘鄂情的转型动作更加密集。

  3月,湘鄂情以对赌协议的方式,收购中视精彩及迪女影视两家影视公司。

  本次对赌协议约定,在中视精彩2014年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含)的条件下,湘鄂情同意按中视精彩2014年度实际净利润以不低于10倍市盈率的价格收购。然而记者查询北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本次收购的调查报告显示,中视精彩2013年净利润为793万,2012年净亏损780万元。

  湘鄂情相关负责人表示,孟凯在早年有过投资运营影视制作的经验,因此选择影视并不是唐突之举,而是有备而来。早在2003年前后,孟凯曾经投资过《搭错车》等许多电视剧,并获得收益。

  孟凯此前对媒体表示,自己投资影视公司是一种回归。

  中视精彩总裁熊诚对记者表示,他与孟凯相识多年,这个交易是“一个瞌睡,一个递上了枕头”。“目前湘鄂情投资占50%的电视剧已经开拍了,本剧由张歆艺领衔主演。”

  更为引人关注的转型,是今年5月湘鄂情宣布涉足“大数据”业务。

  今年5月4日,湘鄂情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签订《网络新媒体及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协议》,称将共同建立“网络新媒体及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将基于大数据产业生态环境,围绕新一代视频搜索、云搜索平台以及新媒体社交三个方向,展开产业模式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推广等合作。

  “开饭馆的做大数据?能行吗?我反正不知道。”中科院计算机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凝晖是湘鄂情与中科院主要合作人程学旗的上司。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打算把这一技术实际应用,是湘鄂情扑上来找我们的。既然我们有技术,他们有资本,那就试试看吧。”孙凝晖在湘鄂情与中科院联合建立大数据实验室发布会上对记者表示。

  湘鄂情方面解释称,公司与瀛联科技共同出资成立爱猫科技,正是公司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建联合实验室之后,面向市场进行的第一步尝试。

  孟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湘鄂情还是双主业,发展新媒体大数据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影视播放。

  对于与瀛联合作的具体商业模式,湘鄂情方面表示目前还不方便透露具体信息,主要业务类似于目前百视通[0.00% 资金 研报]所在的IPTV业务范围。百视通是上海文广(SMG)下属的新媒体上市企业。主要在IPTV、互联网电视、网络视频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媒体平台研发与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新媒体全业务运营。

  ■ 记者手记

  孟凯:剥离主业不后悔

  第一次见到孟凯,是在鼓楼外大街的湘鄂情门店。酒楼门口的大树在正午阳光里显得格外繁盛,树下的湘鄂情牌坊应该久未清洗,已经略显陈旧。

  这里,就是A股餐饮业龙头上市公司“湘鄂情”的总部。湘鄂情,一度是中国高端餐饮企业的样板。

  停车场边上,一个保安说,这家门店邻近4个“大院”,一到吃饭的时间就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好车。“以前哪里有现在这么多空闲的车位?”

  2009年湘鄂情上市之初,媒体对这家公司的赞誉不断。“中国连锁正餐业的翘楚”、“中国餐饮新首富”、“湘鄂情带动中国餐饮上市热潮”……一时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时隔五年之后,见到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孟凯,他给记者的印象是,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嗓门很大。

  谈餐饮    湘鄂情的餐饮已经做到头了

  新京报:湘鄂情为何没有早点转型?

  孟凯(以下简称“孟”):当初在高端酒楼上投入的资产、固定费用、人工房租等等,说心里话,这些都是无法快速用快餐团餐顶上去的。巨额的费用直接意味着损失,损失大了就面临着资不抵债,一塌糊涂。

  为了保资产,就得扛房租,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等许多费用。这些大额的费用,想要靠发展快餐来完善,对于湘鄂情根本扛不住。如果我们2014年不彻底转型,两年就变成ST了,面临退市的风险。而一旦ST以后,债务危机,全部都会出现,就是死路一条了。

  新京报:所以你将在6月30日之前剥离餐饮业务?

  孟:做过餐饮的人都知道,这盘棋已经没法再继续在行业内往前走了,高端餐饮没了,低端餐饮我也提前一年做了,也没成,我有什么本事说在本行业内崛起?已经无路可走。

  新京报:老百姓总是要吃饭的。北京那些不错的餐厅每天排满队。为什么湘鄂情在大众餐饮转型就不行?

  孟:大众餐饮有上市公司吗?为什么做低端餐饮没人能上市?上市公司有它更为严格细致的要求。同样开餐厅,上市公司需缴纳25%的所得税,而对个体户来说,包税,一个月几百块。营业税呢?个体户不开票就不交税,没开票没人追税。

  再来看湘鄂情,25%所得税之外,我们还需要交5.6%的综合营业税。在餐饮行业无门槛、十分容易遭遇无序个体户的竞争情况下,正规的高端餐饮出身的湘鄂情根本不可能迅速转型。

  新京报:在你看来,湘鄂情酒楼业务二季度前是否有扭亏可能?

  孟:我不知道。我要说的是,在本行业内,湘鄂情的餐饮已经做到头了。我算个账你就明白了,我们一个包间房租4块钱一平米,一天400块。我们的门店以3000平米大小为例,我们能做出25间包房。每间包房400块的房租。而人工成本呢?一个包间平均要一个服务员,一个厨师,一传菜、一收银的。还有清洁、保安,每人每天150元,一个包间流程下来,人工就要850元。而目前湘鄂情一间包房的消费仅为1000元左右。

  新京报:一个包间消费只有1000吗?

  孟:在政策引导之下,还有光盘行动,人均消费越来越低。到现在,一桌饭就1000块钱出头。我现在开一桌亏一桌,我能不剥离吗?湘鄂情一季度餐饮亏了四千多万,我去年关了这么多店还在亏。因此,餐饮不剥离就是死路一条。

  新京报:作为十多年的老餐饮人,湘鄂情走到如今,有何反思?

  孟:我没有反思,一路走来湘鄂情的发展思路就是,市场有需求,公司做到极致,自然蓬勃发展。但现在政府控制消费了,我就急流勇退不干了。

  在近两年的公路客车市场,“公铁竞争”是提及率颇高的一个词儿,然而,公铁竞争究竟残酷到了怎样的地步?或许从当前客车市场的变化中可窥其一二。

  高铁时代的到来,使得铁路、公路、航空三分天下的客运结构出现变动,对于道路客运而言,高铁的强势来袭大大压缩了公路客运的生存空间,客运结构的调整带来了用车需求的变化。受此影响,客车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也开始调整,涉及整个客车市场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9米以上大型客车产销量的持续下降,向客车行业发出了客车市场结构调整的信号,承接大型客车需求的转移,9米车成为客车市场的新宠。

 

  

  10米以上公路客车风光不再

  10米以上公路客车历来是所有客车生产企业最为关注的细分市场,原因在于大型公路客车是客车企业所有细分市场中利润率最高的一个。在高铁网络尚未如此完善之前,跨省、市的中长途客运主要依靠10米以上的大型公路客车,公路客运在道路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在京沪、京广、京哈、沪宁、武广等干线区域,2013年增开了100多对高铁。高铁网络布局的不断完善,使得公路客运在干线、支线运输上的生存空间全线压缩,公路客运在道路运输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

  “10米以上大型客车普遍价格较高,基本都在百万元以上,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考虑到投入产出比,很多客运公司都不会再购入大型客车。此外,高铁开通对公路客车市场的挤压主要体现在10米以上这一细分市场,10米以下的车型受到的影响不大。虽然长途线路运营状况不佳,但是很多客运公司仍然不愿放弃,这样一来,原先对10米以上大型客车的需求开始向9米车转移,市场对9米车的需求增长明显。”苏州金龙产品规划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2013年新的《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的出台,也对客车市场结构调整造成了影响。中通客车营销总公司总经理彭锋这样说:“新的客车等级标准对客车座位数作出了47 1 1的上限规定,在这一规定下,客运公司选择11米、12米的大型客车就不再合算。因此,大型客车的销量出现下降,受此影响,中型客车市场需求量增长。”

  客运业用车需求转向9米车

  公路客运市场结构的变化首先带来了客运企业用车需求的变化,长途线路利润率下降、入不敷出的生存困境,迫使客运公司购车需求向性价比更高、更经济务实的方向发展,9米车因此成为众多客运公司关注的重点。

  “我们现在买车可以说是被迫选择,实际考虑的不再是车辆本身,而是行业出现变化我们要如何生存。我们需要的是,能在当前线路利润条件下为我们带来收益的车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现在的公路客运市场最需要的是9米精品车型。”青岛交运集团相关负责人陈经理进一步解释道:“一方面,长途班线上座率大幅下降,还用11米、12米车型营运显然已经不合适,而9米车刚好能满足现在的上座率需求;另一方面,中短途班线中的商务客运是我们新的利润增长点,19座左右的9米车恰好能满足当前的商务客运需求。”

  说到客运企业用车需求的变化,最先感受到的肯定是客车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大金龙国内营销公司相关负责人刘经理对此感触颇深,他说:“当前,客运公司在选择车辆时更加注重性价比,但是早期不是这样。早期干线运输以及客运黄金线路,客户在选车时不太注重价格,关注的重点是车辆的品牌、档次、配置,例如,是否是商务座椅、豪华座椅、进口底盘等。而客运市场受影响最大的恰恰就是这些干线和黄金线路,在各种竞争压力下,这些线路的盈利能力大幅缩水。以青岛—济南为例,该线原来使用的都是青年尼奥普兰这种近300万元的车,两地对发,同时有40多辆在运营。动车开通之后,车辆数量一下降低到了十几辆,全部换成了9米甚至更小的车在运营。”

  客车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此前长途班线特别是黄金线路的红火,造就了客运公司对大型客车的需求,客车生产企业也在这一时期推出了诸多大型客车的经典车型。随着公路客运市场结构以及客运企业用车需求的变化,客车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也适时的作出了调整。

  “现在客运企业的生存空间很小,盈利能力也很差,它们的生存状况出现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客车生产企业。从公路车市场趋势来看,大型客车和中型客车总体比例变化不大,但是12米车比例会减少。此外,新的客车等级标准规定大巴车最多不能超过49座,这会加速12米大客数量的下降。在公路车领域,大巴和中巴是以9米为分界。因此,大型客车的市场需求会向9米及以下的中型车倾斜,作为客车生产企业,我们的关注重点也会向9米及以下车型转移。”刘经理说。

  此外,他还指出,除公路客车外,公交车也在明显地向小型化发展。他说:“从我们的销售结构来看,9米以上公交车在公司公交车总销量中占到了70%以上,今年这一比例可能会下降到60%。未来,9米以下公交车销量占比可能会达到50%。”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