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日前有传闻称,中国人有意收购美光科技公司。首先,这不太可能通过严苛的国家安全审查。其次,230亿美元的收购价也太过小气。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7月17日报道称,芯片也许并非此前美国技术恐慌中所想象的战略重要物品。上世纪80年代,为对付日本,政府资助成立了半导体技术集团。即使在那时,硅谷的聪明人就意识到,芯片制造业正成为过度竞争的行业,更具吸引力的机遇是研制高端处理器和软件。
报道称,不出所料,这些产品是无与伦比的美国繁荣的基石,而半导体技术集团最终挥手告别政府和防务资助,成为世界性的芯片制造商。
时至今日,假设中国提出收购,许多人会说,保留美光作为美国企业不具有战略重要性。他们也许是正确的。但任何一个有政治意识的人应该马上懂得这样的事实,即美光似乎对北京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点足以促使华盛顿阻止收购。
报道称,可能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美国和中国正在进行高科技贸易战。自从爱德华·斯诺登泄密以来,中国偏执地认为,外国设备有中情局控制的“后门”。中国制定了摆脱对外国高科技产品依赖的目标,首先是在2020年前让中国银行、军事和敏感部门弃用外国高科技设备。
报道称,出于同样的目的,中国一直强行要求在与西方公司合作时占据控股地位。例如,清华紫光获得英特尔15亿美元投资,同时掌握惠普在华子公司51%的股权。
美国的偏执可能更甚于中国。忧心忡忡的华盛顿十年来一直阻止优秀的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进入美国市场。
然而,报道称,这种贸易战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大多数黑客和数据破坏行为的载体是软件而非硬件。即便真的要对决,美国同样有能力发起黑客攻击,并动用脉冲武器摧毁中国的电子设备。对硬件的担忧不过是跟对数据安全的担忧混为一谈了。最近,数据安全问题似乎要吞噬一切。朝鲜对索尼影业公司发动黑客攻击,以阻止一部电影上映。据称中国对美国人事管理局的网络“入侵”旨在窃取机密数据,以对付美国政府雇员。
但这种令人不安的趋势对双方都起作用。相信中国企业和机构的数据保护能力并不比美国强,很有可能还要差一些。这是一个加密与解密的问题,硬件禁运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从长远来看,美国的安全建立在全球相互依赖的基础上,而非自给自足。
报道称,中国会意识到,自给自足对中国也无效。尤其愚蠢的是,北京以为通过抄袭和偷窃就能赶上美国的尖端技术发展水平。北京通过大量投资来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的计划背后正是这种想法在作祟。
报道认为,今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访问美国,中美最好能就黑客和网络战达成协议,从而使双方从弄巧成拙的自我保护措施中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