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城市看海、马路频现拉链? 官方发规划破难题
(种卿)住建部、发改委日前联合印发《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规划统筹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地下管线系统、城市水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环卫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智慧城市7个方面,提出“ 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规划任务和重点工程,并设定了24个主要发展指标,将实实在在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北京西直门附近的公交车站。动汽车充电设施。
官方要求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建设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络系统,强化次干路、支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建成区路网密度,打通“断头路”,提高道路通达性,加强城市道路与桥梁的养护、改造,通过盘活存量,提高既有路网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水平。
资料图:5月14日夜间至15日清晨,广西遭暴雨侵袭。朱柳融 摄
破解“城市看海”
——20%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针对水系统治理方面,《规划》着重提出了七项目标,分别为公共供水普及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污水处理率、再生水利用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最终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的目标。
记者注意到,《规划》特别对海绵城市建设设立具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20%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为破解 “城市看海” 难题,《规划》要求对城市易涝点的排水防涝泵站进行升级改造或增设机排能力,充分利用绿地、 广场、 立交桥区空间建设雨水调蓄设施,配套建设雨水泵站自动控制系统和遥测遥控及预警预报系统。按需储备应急抢险移动泵车、发电机等设施设备;建设暴雨内涝监测体系。
资料图: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内景。刘晋文 摄
改变“马路拉链”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8000公里以上
作为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规划》特别提出,要合理布局综合管廊,集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全面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瓶颈管段的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损率和事故率。
同时,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建设,对暂不具备分流改造条件的,要建设截流干管,适当加大截流倍数,对存在事故隐患的供热、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对存在塌陷、火灾、水淹等重大安全隐患的电力电缆通道进行专项治理改造。
到2020年,城市新区新建道路综合管廊建设率达到30%,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马路拉链”问题得到明显改变。
按照要求,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将结合道路建设与改造、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河道治理、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等,建设干线、支线地下综合管廊8000公里以上。
今年4月,北京陶然亭公园内春意盎然。能替代,推广电锅炉、 电窑炉、电采暖等新型用能方式。
具体燃气供热设施建设工程计划为,改造分散采暖燃煤小锅炉热源总供热能力1.5万兆瓦;改造供热一次网老旧管网3.0万公里,供热二次网2.0万公里;改造市政燃气管网3.1万公里,庭院燃气设施3.0万公里。
同时,新建集中供热热源供热能力17.1万兆瓦,与之配套的新建集中供热管网4.1万公里;新建燃气管道13.7万公里;新建燃气、供热系统监控平台555座;在200个设市城市、县城实施道路照明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