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已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运动。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练习太极拳的人已近3亿人,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太极拳爱好者创办的各类组织。做为发源地的中国,太极拳更是成为一项全民运动。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广泛普及和习练人数的越来越多,有传承的太极拳明师愈发一位难求。于是,各类太极拳教学视频和图书大受欢迎,自学似乎成了一个太极拳爱好者们一个不错的选择。
那么传统杨氏太极拳能不能自学?自学又需要什么条件和要求?又有那些弊端呢?北京通州传统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李希江老师,在接受本栏目专访时,就太极拳能否自学给出了自已的答案。
(李希江老师与众学员在运河森林公园做传统杨氏太极拳公益教学演示)
第一、传统杨氏太极拳能自学吗?为什么?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太极拳的学习同样也不能例外。传统杨氏太极拳能否自学,关键还在于自身的条件与基础。如果你有较好的内家拳的底子和超于凡人的聪明,想修身养性强健筋骨的话,那么你可以自学,但这条路会十分漫长,一着不慎强身不成反受其累。如果是初学者,那么最好能跟一位明拳理通拳法的老师来学习。
王公宗岳在太极拳十三式歌诀中指出:“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学习传统杨氏太极拳犹是如此,入门引路必须要有明师指点,入门之后个人修为的高低才在自我的修行与体悟。传统杨氏太极的拳理拳法是学习者修行的法门,是先辈前人众多大家的智慧结晶,摸索试错总结了几百年,才能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练功口诀,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字,实则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包括了天道自然的大家哲学与思想。凭一已之力,不接受明师指点,想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其精髓可谓是难之又难。当然历史上不泛天姿聪慧之人,但那毕竟有着演艺与传说的成分在内。
传统太极拳老架不同于广场上流行的简化太极操,它内含“导引术”和“吐纳术”,主张“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具有众多内功运行的法门。所以说想要学好,接受明师的“口传心授”是初学者少走弯路的最好的保障。
第二、自学传统杨氏太极拳有那些弊端?
首先,自学者没有方向感,最终陷入多而杂的怪圈。中国影响较大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杨、吴、孙、武和赵堡太极,再加上其他的一此小类太极流派,林林总总不下上十种。虽其基础势子多为太极十三式,但各家太极拳的功法特点与行意、行架,去有着自已的特点,即便是同一门派的太极拳,由于各自的不同体悟,也存在着很大的差疑。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对初学者入门自学有着很大的挑战,即看什么拳都好,都想学,甚至认为只要能博采众家之长,一定能练出好功夫。最终象一个无头苍蝇,陈式太极练一路,杨氏太极练一路,学学吴氏,再比划一下孙氏,连太极最基本的拳理都没有搞清楚。时间长了,即便找到好的老师,想让老师给纠正势子,把错误给“掰”回来都要费很大的功夫。要知道一个人的“痼痈”动作有很大的惯性,想掰回一个势子,要比初学者练习一个势子要难得多。
其次,影视图像教学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会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影像与图书的教学最大的不足是无法再现动作中气血运行的路线。无论再高清的摄像机,拍摄的也只能是动作外形运行的线路。如果没有明师的口传心授,一些前人体悟的经验将无法学到,一味按图索骥终将是一个慢长的过程,对身体、精力与时间都是一种很大的消耗和浪费,对于本就没有时间与精力的人来说,更是得不尝失。想通过练习太极拳,成就自已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终将不可得。
再次,不仅不长功,反而伤身体。太极拳拳理拳法是一回事,练习的过程又是一回事。世人都说,找别人的缺点容易,找自已的缺点难。比如说,拳经中要求“中正”,你练拳时起式可能能做到,但在行架时却总是腰身前倾。再比如,练拳对眼睛有很高的要求,由于你长期看着光盘练习,可能会造成目光频繁眨动而神不聚的坏毛病。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练习太极拳讲究的动作舒缓,循环无端,讲究的是一气呵成,行运流水。由于长期模仿动作,在练习时,常常会考虑书上或视频上是怎么做的,往往会造成行架时的停顿。别说“懂劲”了,连是连“招熟”的关也过不了,更谈不上逆腹式呼吸和所谓的气感了。更可怕的是动作错了却不自知,最终可能因为动作不对对身体造成伤害,特别是膝盖。
第三、自学传统杨氏太极拳经常会出现那些毛病?
不明白立身“中正安舒”的正确含义。有的人练拳看似中正,但“命门”却领不到,时时向肚脐方向凹,造成坠腹分臀,丢了拳经中的“躯干一张弓”这一要领。而安舒,并不是让你怎么舒服怎么站,而是站立时,身体的各个肢体关键,不能有“滞碍”的感觉,要充分做到膨松而不软塌。
不知道“虚领顶劲”与“所沉丹田”是相畏相承的。虚灵顶劲并不是单独进行的,它必须与气沉丹田共同进行。是一方下沉,一方上升,行架时,在体内有一种两向相拉的感觉,是两方同时进行。初学者,很难做到这一点。至于如何练习?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窍门,初学者,开始可以将意念重点放到沉或升的一方,当意要沉时,头顶要保持上升之念,意要升时,丹田要保持深意,这样慢慢习练,最终会达到两相相合,阴阳相济,升沉随意。
错误领会“涵胸拔背”的意思。含胸拔背并不是特意用力将胸口凹进去,这种凹是一种外在的拙力,胸口是松不开的。正确的做法是要用意由心窝向四方八面领,向全方位扩散。当扩散开始,便会感觉心窝向背部移去。由于此时,用意在心窝领向四面八方,肩关节前的肌肉自然也就散开,这时再用意将背沿颈椎上升,最终与虚灵顶劲的意接起来。涵胸拔背做正确了,会感觉到整个背部如一充满气的球,十分充盈。
其它常见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丢了腰为轴,不明白刻刻留意在腰间的真正含义,行架时突胸后仰,弯腰前伏,以胯带腰等等,至于步幅过小,架子过高,速度不均匀,耸肩收项,目光散乱等错误的动作就更多了。这些看似一些细节上的毛病,一旦定型,将可能伴随着习练者一生,最终将一事无功。
最终李希江老师告诉我:传统杨氏太极拳是一项传承文化,是一项很难通过自学就能达到大成的高级运动,必须通过明师口传心援,言传身教才能来完成。学有所成者都是在老师的示范、纠错、陪练甚至对练的前提下,经过形架、势架、气架、推手和技击一步一步训练,经过数年的积累,才能小有成绩。盲目认为自已文化基础好,想通过下载一些教学视频,购买一些图谱就能练成太极拳的思想是要不得的,最终不仅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会对自已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8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