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作《哈姆雷》特的台词)。
一直以来,新能源整车企业销量取决于电池企业的产量,也正基于此,近年来,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产能也快速提升。但是,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小、散、乱,“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愈加凸显,尤其是进入2017年,动力电池厂商遭受着来自上下游两端的挤压:一边是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一边新能源汽车补贴下调。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产业或将步入艰危时刻,事实果真如此吗?
“预警机制”失灵产能过剩谁之过
自2015年起,动力电池迎来大规模扩产潮,如传统装备制造企业、新能源车企、互联网巨头等多路资本竞相布局,以期在高速发展的市场中抢占先机。从产能扩张来看,截至2016年年底,动力电池产业新增产能较同期增加近35GWh,总量几乎是两年前全年出货量的3倍。仅在2016年,投入动力电池领域的资金就已超过千亿元,而这只是动力电池领域产能“飞天”的一个缩影。
在业内看来,如果这些产能全部释放,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170GWh/年。来自兴业证券(行情601377,诊股)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国2016年动力电池需求量约28GWh,预计到2020年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超过90GWh。“如果按照电动大客车与电动乘用车1:10的市场销售比例来看,170Gwh大约可以满足年产50万辆电动大客车和500万辆电动乘用车的总需求。”在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看来,该产业或将在未来三至五年内达到产能饱和。
步入2017年,产能扩张的步伐并未停止,投身动力电池的企业呈现出更大的热情。据报道,包括比亚迪(行情002594,诊股)、天津力神、沃特玛、天能、国轩高科(行情002074,诊股)、亿纬锂能(行情300014,诊股)、南都电源(行情300068,诊股)、杉杉股份(行情600884,诊股)、万向A123、亿纬锂电等在内的多家动力电池企业都已经或计划上马新的生产线。
显而易见,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内动力电池的产能储备增速已远远超过销量增速。
双重压力夹击马太效应凸显
2017年伊始,新能源汽车启动补贴退坡机制,核算下来,整体的补贴降低了40%。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骤降,成本压力直接波及到上游产业链条上的动力电池。除了承受来自下游车企的降价压力,原材料端价格高企使得动力电池企业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