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 页 加为收藏

“和氏璧”的联想

来源:中网资讯新疆 时间:2009-12-25 16:42:10
藏友在外地觅得古玉璧一方,邀同道于周末前去赏玩。但见此璧色如草绿,温润平滑。席间不少人赞说“好玉”,也有人说此玉有异,似为山东“莱阳石”。一时议论纷纷,争执不下,这使我想起春秋“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是一则楚人卞和得玉献玉的故事,凄美感人。其“凄”在于悲情色彩悠长,其“感”在于哲理意味浓郁。

    先说悲情色彩:卞和得玉,没有私吞,而是将其奉献国家,先后献于历王和武王。然而,玉人不识此宝,使卞氏犯下“欺君之罪”,先后被刖去双足。当文王继位后,卞和仍不改其志,矢志献宝,为此哭得双眼流血。他悲的不是自己为此失去双足,而是“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话说得悲壮有力,掷地有声,充分显示了卞和这位爱玉者,其心纯似水晶,其志坚如钻石,乃“真贞士”也。卞和这种精神,当为爱玉者的最高境界。

    再说哲理意味:一曰玩玉要识玉,不但要有眼力、要识货,还不能把鱼珠定位珍珠,把黄铜判成黄金。玉在石中未经治理为璞,国王不谙此道,可以理解。但“玉人”,即治玉专家不识玉,枉断为“石”,实在可叹可恨。这不仅仅是滥竽充数的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缺乏诚信原则和职业道德,指鹿为马,害人性命。二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和氏璧”的故事从反面印证了这个道理。璞玉,未经雕琢,质地再美,也只能称作“玉石”,不能称为“宝玉”。卞和有识玉的本领,这是他的长处,然而,他的短处是不明“玉不琢,不成器”这个道理,以致吃了大亏。这是玩玉者应引以为鉴的。

    卞和生活在春秋之时,群雄蜂起,战争不断。他玩玉献玉,险些断送了自家性命,可谓生不逢时。今天,我们置身盛世,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生活丰富多彩,藏玉之好蔚然成风,玩玉可谓适逢其时。然而,盛世玩玉,更应以玉为镜,重于修身养性,为人诚实厚道,承担社会责任。这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中华玉文化的至高境界。
作者:  责任编辑:哈密瓜

上一篇:美玉人生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评论共有 1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欲学 来自(IP:117.64.236.*) 发表于:11-12-18 21:25:54
其玉璧是根据玉璧的形制,纹饰和文化内涵命名为和氏璧。主纹饰双龙纹,乃称为和也,以仕女纹称之为氏也。其玉璧纹饰非常精美,上有云纹等,双龙纹寓意很深。和氏璧是白玉,高度13.4厘米宽度15.6厘米,沁色有铁沁,水沁,水银沁,土沁色。本人很希望和和氏璧爱好者共同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达成共识。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已经出现在一个藏家之手。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图片新闻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