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红海唯一的门户——埃拉特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也门胡塞武装对红海的持续封锁以及港口自身的债务危机,以色列政府已决定于7月20日全面关闭该港口。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以色列海运物流体系的重大转折,也反映出地区局势的复杂性和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
埃拉特港自1947年开港以来,一直是以色列与远东地区贸易的重要通道,承担着全国约30%的进出口货物运输任务。然而,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胡塞武装开始对途经红海的商船进行袭击和封锁,导致埃拉特港的运营陷入瘫痪。据港口首席执行官吉迪恩·戈尔伯透露,港口已经连续8个月没有任何活动,收入几乎归零,员工被大规模解雇,港口设施长期闲置。
尽管以色列政府曾提供紧急拨款以缓解港口的财务压力,但这些资金远远不足以维持港口的正常运营。2025年6月,以色列政府批准了一笔1500万谢克尔(约合400万美元)的拨款,但港口仍面临高达1.2亿美元的债务缺口。银行拒绝继续放贷,最终迫使以色列政府不得不宣布港口永久关闭。
港口关闭的后果是深远的。首先,以色列的汽车进口和钾肥出口业务将受到严重影响。据估计,仅钾肥出口一项,以色列每年就损失数十亿美元的收入。此外,由于绕道非洲好望角的运输成本大幅上升,以色列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其次,港口关闭还将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引发社会动荡。据初步统计,港口关闭已导致120名工人中60人失业,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
从战略角度来看,埃拉特港的关闭削弱了以色列在红海地区的海运物流能力,可能中断对以色列海军的后勤支持,从而在当前地区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引发潜在的安全漏洞担忧。以色列紧急事务管理局已明确警告,港口关闭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国际社会对此事件高度关注。联合国安理会于7月15日通过决议,将第2722号决议规定的联合国秘书长每月向安理会报告胡塞武装在红海袭击商船情况的要求延长至2026年1月15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会上呼吁胡塞武装尊重各国商船在红海水域的航行权利,停止袭击商船,维护红海水域航道安全。
埃拉特港的关闭不仅是以色列经济和战略上的双重打击,也是胡塞武装在这场地区冲突中打出的一记“经济牌”。这一事件表明,单纯依靠军事手段无法解决政治问题,只有通过和平谈判实现巴以双方的和解,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化解这场危机。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