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范敏莉
本报记者 王晓峰
抓个“拎包贼”不算稀奇,稀奇的是奉化溪口警方在这次国庆长假抓到的“拎包贼”夏某,敢闯进人家家门,当着“主人”的面“拎包”。
近日凌晨,当他出现在溪口某宾馆时,被早已蹲点守候的民警抓捕归案。
根据民警的口述,我们恢复了这样一个作案现场:
夏季的一个傍晚,家住奉化溪口镇中山小区的王先生夫妇回到了家。他们在厨房里忙着做晚饭,留下5岁的儿子在客厅看电视。因为人都在家里,就没关大门。
这时,一名男子出现在客厅门口,他一眼就瞄中了放在楼梯口鞋架上的女式手提包。
同时,他眼角的余光也扫到,客厅里有一个小孩子,正在看电视。
他停顿了一下,然后径直走到了鞋架旁,大大方方地拿起了包。
这举动惊动了孩子,他盯着陌生男子看。男子不慌不忙,对他笑了笑,很友善地说:“叔叔把包拿走了哦!”孩子听他的口气,感觉不像是坏人,就没有理他,继续看动画片。
等到王先生夫妇做好饭从厨房出来,陌生男子早就扬长而去了。
这名陌生男子就是夏某。
据他交代,在王先生家那次,是他第一次用这种方式作案,也是他当时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办法。根据他的经验,小孩子一般都比较好骗,只要装作是孩子父母的朋友,他就不会吵闹了。
有了这次经验后,夏某发现傍晚的这个时候是“创收”的好机会。因为这样的“活”不需要带工具,被人发现也只要说是来找朋友的,走错了门,最多被人骂几句而已。
夏某开始频繁出入当地的几个开放式的、且未配置物业的别墅小区。趁着傍晚主人在厨房忙着做饭,或是主人饭后散步、倒垃圾没关门时,窜进别墅内“拎包”盗窃。
这种行窃时段,碰到小孩子的几率最高。夏某就在第一次成功行窃的经验之上,发展出一套偷窃之法,专当孩子的面“下手”。
比如:如果孩子年纪还小,不太懂事,只要友善地说一句“叔叔把包拿走了哦”,一般就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
如果父母在厨房做饭,他会假称是孩子父母让他来拿东西的。孩子往往被他和善的举动给欺骗了。
如果孩子年纪稍大,夏某往往会冒充孩子家长的朋友。进门之后就问孩子父母在不在家,假称自己是他们的朋友。之后,用各种手段引开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的父母刚好出去了,他就让孩子去叫下父母,说是有朋友来访了,等孩子离开后开始下手。
就这样,夏某成功了一次又一次。5年时间,他连续作案50余起,涉案价值3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