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力中 见习记者 刘诗萌报道
经过了多时的“冰霜期”,中日经贸终于回暖。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日前公布消息称, 日本对华出口额为779.9518亿美元,同比增长2.5%,是3年来首次上升,但较2012上半年两国关系恶化前的水平仍低11.7%。汽车和普通机器的出口出现3年来首次增长,但因价格下降电子零件的出口有所减少。
日本对华进口额为903.541亿美元,这是两年来首次增加,已回升至危机前水平。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通信器材呈持平状态,但住宅用太阳能电池、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有所增加。因智能手机和汽车零件的进口量增加,预计2014年全年的对华贸易逆差将达到史上最高。
日本对华出口额出现3年来首次上升,这是否意味着中日的贸易关系开始回暖?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产业布局又应当做出怎样的调整?
经贸合作应深化发展
“中日的经贸关系应该是一种共赢关系。日本对华出口的增加意味着我们对日本一些产品的需求增大了。实际上我们对日本的一些高端产品,比如环保、金融、能源等领域的需求量是很高的,而日本在这方面的技术优势无疑也是十分明显。中日经贸关系可以说是在按部就班地进行,随着我们需求的增加,出口增加也很正常。我们现在的经济正在转型,产业也在进行调整,很多领域都在朝着技术型、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市场对日本产品需求的上升就可以理解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马俊威教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日的经贸关系逐渐发展,两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目前两国处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不同阶段,也为中日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前景。马俊威指出:“比如一些日本的上游产品和中国的中下游产品组合在一起,然后销往欧美,这就可以获得非常丰厚的利益。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往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优势已经逐渐下降,这种模式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在能源、金融和环境领域合作的市场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
中日经贸合作开始日益向着深化的方向发展,已经不再是把中国廉价的小商品销往日本,然后从日本进口先进的机械产品这么简单,目前两国已经朝着一种更高端的层次融合,比如人民币和日元现在已经可以直接兑换,同时还衍生出了一些其他金融产品。另外在环保领域,日本也走过环境污染的弯路,因此拥有许多相关技术,这些技术和经验对中国市场有着非常大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显而易见,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峻,如果环境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认为技术是没有国别的,在技术上人为地加上国别是一种误区。”马俊威对记者表示。
中国产业布局应作出调整
近年来,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原因,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已转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看好中国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日企的研发机构、分析决策中心都纷纷设在中国,对华投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第二产业逐步转向以金融、咨询、研发、服务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面对这种形势,中国的产业布局实际上也已经做出了相应调整,在向深化发展,向技术型转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袁纲明教授曾对媒体表示,日本企业应抓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日方不应仅把中国作为生产和组装基地,而应更加重视中国作为消费基地和研发基地的作用,加快向中国转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马俊威对此深有同感,他说:“我们应该在技术研发领域投入更多,像我们好多企业的研发投资跟日本企业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甚至有些企业根本没有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他们认为这些投入不是短期就能看到成果的,不愿意承担技术是否会有效果的风险以及技术失败的后果。但其实这种做法是十分短视的,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实际上任何技术在刚开始研发的阶段都是未知的,都是在多次失败的经验累积上才获得的成功,而这些技术上的成果才是以后中国的产品能在世界上叫得响亮的根本依靠。”
同时,马俊威还强调,中国现在依然有一种一窝蜂的习惯,什么产业比较热门就喜欢全都扑上去,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浪费,然后国家再开始着手调整,就好比钢铁产业,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模式是亟须改良的。“在产业模式上,中国可以参考日本的丰田公司,丰田公司采用的是零库存的生产模式,完全根据需求来制造,而且在一条生产线上可以生产不同型号的汽车,无论在技术还是设备上都十分完善。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这方面与日本确实有一定差距,因此中国只有通过产业升级追赶上去,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更大成果。”
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
中国记协8月19日举行了一场题为“中日经贸关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座谈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姜跃春在会上表示,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中日经贸关系出现的大幅波动说明,两国政治关系走向对两国经济合作产生深刻影响。在中日政治关系僵局持续的背景下,保持两国经贸关系的稳定互动,积极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应该成为两国共同努力的政策选择。他指出,在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今世界,分别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中日合作不仅互惠对方,也将有利于亚太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
但是,对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日本一直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导致谈判进程十分缓慢。对此,马俊威认为,其实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对日本来说利益也是很大的,但是日本受到了来自美国方面的阻力,因为日本同时也在参与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导致它在中间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实际上日本不是不愿意配合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而是因为中日政治关系的僵局,对经济上的这种大谈判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中日关系好转,那么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就会很快提上日程。
安倍上台后一直保持着十分强硬的政治态度,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强调要与中国抗衡。对于中日此种政治环境下的经贸合作,马俊威表示,“安倍政府不是一个短期的政权,我们无论是在历史问题还是领土问题上,还要做好跟安倍打长期交道的准备。但实际上在中日关系的大局中,还是有很多可以合作的领域,除了经贸合作,还包括一些民间的交流、比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以及文体界的交流等。”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日本要端正自身的态度。在出席本月初的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议期间,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与日本外相会晤的可能性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会面只不过是一个形式,最重要的是日方是否有改善两国关系的诚意、能否拿出实际行动。据了解,王毅在随后的会谈中严肃阐明中方原则立场,要求日方为克服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政治障碍做出切实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