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银行“精兵”更要做“加法”

来源:上海金融网 时间:2016-11-05 01:41:49

  面对当前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经营转型迫在眉睫之势,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加速“精兵”节奏。以建行为例,公开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除劳务派遣用工外,建行共有员工36.2万人,而2015年末是36.9万人,2014年则是37.2万人,降幅明显。不仅建行,在四大行中员工数量最多的农行也是如此。6月末,该行员工数量比上年末减少4023人。四大行中,员工减少数量最多的为工行,今年上半年共减少7635人。

  人力成本是银行运营中的一大块支出,但“精兵”确实能为银行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从建行来看,数据表明,建行2015年应付职工薪酬是315.93亿元,比上一年减少了16.41亿元。

  以做“减法”的方式“瘦身健体”,对银行而言,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然而,仅做“减法”显然不够。当前,我国银行业经营较之以往面临着很大变局,金融脱媒进程的加快、利率市场化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冲击,使得传统经营模式下的银行经受着巨大挑战。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近日发布的报告称,到2030年,传统银行及其服务可能消失。对此,银行作出有力回应的底气无疑在于——人才。

  所以,银行一方面固然要尽可能减少冗员,而另一方面,则必须针对当前形势,围绕自身的战略发展定位,做好“加法”。也就是说,要创造一切条件吸引和巩固人才,以优异人才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各银行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相继结合“互联网+”作出了明确部署。如工行表示将“加快研发开放式个人网银,打造新一代对公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农行“推进产品与服务科技创新,为全行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中行则表示,“加大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抢占移动互联网时代竞争制高点”;建行要求,在信息技术方面,优化流程、创新业务模式、提升用户体验。这一切的实现,均需要既掌握科技知识、又有创新意识与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来提供可靠保障。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加法”,从目前来看,就是要优化人才结构,大幅提高科技型员工的比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为这些人才配置高效岗位,使之实现高效劳动。高效岗位和高效劳动决定着人才成长的高度和速度,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银行转型的成效和未来发展前景。

  为科技型人才配置高效岗位,需要银行经营管理者善于“分槽喂马”,根据不同人才的知识背景、性情特征、工作经验等,为其提供适宜的工作平台。当前,各银行都在关注大数据的应用,探索对客户信息的有效整合,以此提升自身的精准营销能力,其实,不只对于客户,银行在实施内部人才管理方面也可如此。在法规允许的框架下,针对不同员工尝试建立科学、完善的个人信息收集、整理、评测机制,逐渐改变以往粗放、随意的人才管理模式,努力做到使不同人才精准对接适配岗位,尽可能避免人才的错配,防止人才浪费。

  让科技型人才高效劳动,关键是要建立起有利于其成长的制度和技术环境,使之快乐、顺畅地工作,促之不断学习、探索和总结,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绩效。为激发员工积极性,目前部分国有银行已提出改进人力资源、完善薪酬管理的制度方案,这确实是必需的。但除此之外,作为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还必须考虑强化银行的“软”环境建设,考虑如何改善内部管理来赢得员工的认同,以此最大限度地赢得人心,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增强银行竞争实力,改善银行服务水平,持续高效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热点图片新闻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