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些方面来看,中行的这项探索不可谓没有新意,同时在中国外汇储备高企的状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放开民间资本外流,这项举措甚至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国有四大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涉嫌“洗钱”的事件,成为近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而面对着“地下钱庄”的指控,中国银行数次澄清、却又对澄清公告作出多次修改,这也不由得让人更加疑窦顿生。
目前为止尚未得到来自监管机构的权威声音,连央行行长周小川都在昨日称,暂不发表评论。理由是需要消化一下相关的消息。负责外汇管理的外管局也表示,不知晓此事,但也没有派驻“工作组”进驻中国银行进行调查。
有关方面这种颇有意味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银行涉嫌“洗钱”的“优汇通”业务的启动,应该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批准,至少是默许。由于相关业务并不涉及在境内的换汇业务,却主要涉及近两年央行力推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平台,似乎也表明央行才是背后的监管机构。但央行的犹豫似乎也表明其有难言之隐。
中国银行几次澄清中欲言又止的一句话是:这个产品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才上马,是中国未来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但由于尚未完全成型,有关部门希望中行“先行先试”。
从这项业务本身的流程中,我们可以探知一二,首先,这项业务的主要目的是将个人的合法资金以人民币的形式向海外支付,而支付的上限是个人合法所得,而不是个人目前每年5万美元的结售汇额度。同时,这项业务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平台向外支付,由于不涉及贸易背景,因此应该是资本项下开放的一个尝试性举措。另一方面,由于境内很多个人都存在着在海外置业等需求,而此前由于合法管道相对较少,很多资金反而通过地下钱庄等机构向外流出,中行的这项业务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探索将这种需求从地下转为阳光化的可能性。
从这些方面来看,中行的这项探索不可谓没有新意,同时在中国外汇储备高企的状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放开民间资本外流,这项举措甚至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然而,媒体记者的调查中却显示出中国银行的相关员工在介绍产品时显得不够专业,同时在审核方面显得受不够谨慎,让很多受众感觉中国银行“开黑店”和“地下钱庄”这样的感觉。中国银行因为在这方面的理亏显得较为被动,而这样的一种“不专业”可能让其在监管部门面前失分。
而对于监管当局来说,面临的尴尬是,如果承认相关中国银行的该项产品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那么等于表明中国已经开始探索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的尝试,而这样的尝试不仅将进一步打开市场对于未来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想象空间,也可能引发有关方面对于资本外流的担忧。目前而言,相关监管机构仍然在采取观望策略。
另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是,金融创新很难完全被局限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领域,这也导致了有关创新既容易被很快变相复制,也容易由于市场热情过高而最终夭折,从这个角度来说,“优汇通”带来的思考还很多。
从目前的状态来看,这样的等待和僵局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任何创新,都必然伴随着对旧的监管框架的突破,也必定会带来新的风险。金融创新更是如此。中行此项业务昨日已经暂停。但有关金融创新的探索和争论,将不会停止。(“中行洗钱”背后的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