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相继召开的两会上纷纷飞出“幸福”的信号,比如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等,温家宝总理也强调,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
事实上,当幸福满天飞时,如何让幸福落地,才是老百姓关注的重点。
在广东两会上,幸福成为名副其实的主题词,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还用三副对联解读幸福。同时,幸福也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制定建设幸福广东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转化为约束性指标进行年度检查考核。
在上海,幸福首先被体现在城市公共安全上,世博后城市长效管理,维护城市安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参加两会时直面胶州路“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直呼“心痛不止、内疚不已”,他说,政府不应该放松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在涉及到公众安全问题时,政府是责无旁贷的。“要让大家在上海生活得踏实点,不要惶惶不可终日”,俞正声强调。
在武汉的两会上,代市长唐良智多次提及建设“幸福武汉”将成为未来5年武汉市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关于建设“幸福武汉”的思路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唐良智说:“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努力建设人民幸福城市。”
实现经济“有福利的增长”,成为北京两会的亮点,为此,2011年北京调低了经济增速,预计为8%,比2010年低1个百分点,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不仅上述城市或省份,幸福沈阳、幸福山东、幸福重庆,一时间,中国大地满眼幸福。
对于幸福的出现,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杰看来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都意识到发展的重要性,由此产生一种赶超情结,从而演化出GDP崇拜。然而,实行GDP崇拜的国家逐渐发现经济增长同时付出高昂的社会代价。我国在前一时期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比如对于资源的大幅消耗、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的忽视等。
沈杰说,根据目前各地透露的“十二五”规划,发现有些地方仍是传统的取向,仍然保留着浓厚的“GDP崇拜”特征,而有些地方已经采用了科学的取向,其发展规划观避免了“GDP崇拜”,注重以人为本的综合协调发展。
然而,幸福不能光说不练,如何令幸福落地才是重中之重。广东已经开始行动,广东省发改委、省委政策研究室、省统计局正组织专家研究建立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将幸福量化,并于2011年7月向全社会公布广东的幸福指数。
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在广东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评价幸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毕竟,幸福还是主观的感受,在量化幸福感的时候,有可能歪曲了幸福的本身含义。
沈杰认为,让幸福落地,可以将幸福指数作为政府的一项考核指标,但并不等于不再强调GDP,GDP仍然应该被重视,因为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同样应该重视人均GDP、绿色GDP、幸福指数等。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的侧重点应该不再是GDP的增长率,而是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对GDP的贡献率等,这使得GDP目标在‘十二五’规划中成为推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尺。”沈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