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象智库专家 解读全国两会亮点
【话题】
本届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
“互联网+”早已是 “热词”,政府鼓励线上线下互动,推动实体商业创新转型。河南企业在“互联网”方面转型的效果如何?实体转“互联网”的过程中有哪些困境?政府层面又该如何帮助企业成功拥抱“互联网”?
【专家简介】
姚红超 中钢网董事长,全联中小冶金企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钢铁电商专委会副会长;河南省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江苏省钢铁服务业协会副会长;郑州市钢铁贸易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丨互联网+:连续两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最热名词”
从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转型”和“互联网+”俨然成了“最热名词”。
“当代的互联网要给用户创造价值,线上线下必须有效结合。”作为中钢网董事长的姚红超说,自己打造第三方钢铁电商,正是因为看到了电商是方向性,更是未来发展大势。互联网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面对8万亿的产业,通过互联网,能够延伸出来的其他商业模式更是“不可估量”。
如今的“互联网+”不仅正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新生态,而且正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
看起来行业拥抱互联网是“前途无量”,但这顶“帽子”并不是谁都能戴好,在不同的区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程度,和“互联网+”的氛围参差不齐。
“河南有‘互联网+’的氛围,现在创业环境、政府导向都比以前更好,这为互联网企业发展打造了基础。但河南这么大的省份却没有全国耳熟能详的互联网企业,为何做不到?”姚红超抛出了疑问。
丨人才:留住人才 小投入和倾斜会得到大收益
在姚红超看来,做好互联网企业要有三条基础。第一方向要对,第二是人才支撑,第三足够资本。
前不久,河南“互联网+”工业创新示范企业名公布,全省有30家企业入选。名单中列出的30家企业,大多为传统工业,包括济源钢铁、洛阳一拖等耳熟能详的“国企”。
作为国企,方向固定、人才集中、资金雄厚等“优势”让其在互联网转型中占得了一定先机。但对于创新型的民营企业,这三条基础,则成了“禁锢”发展的瓶颈。
我们河南的互联网发展优势也很多,比如:第一,交通区位优势巨大,大动脉链接东西南北,对电子商务企业来说物流时间和成本相对占优。第二,河南人勤奋、上进,创新意识很强。第三,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和首批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建设,以及国内优秀互联网企业的引进,为河南互联网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目前面临的困境,一是优秀的互联网运营和技术人才缺乏。二是资本的推动力不够。三是互联网创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姚红超说。
人才对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姚红超建议政府在引进人才方面的政策要有所改变。“给予政策倾斜,包括解决住房、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高端人才引进提供资源,甚至是事业编制、户口。”
互联网方面的高级人才年薪高这是众所周知,甚至能达到百万、千万。“我这里员工有的年薪几百万元,但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吸引好的人才。企业本身无法解决人才户口、子女就学的问题,而政府恰恰是在这方面可以做到,政府一些小投入和政策倾斜会得到更大的收益。”姚红超说。
丨资金:互联网“烧钱” 资金断裂会让创新企业“夭折”
对于创业者来说,前期的资金可能会左右自己企业的未来,而融资往往成为了创业者吸纳资金提高发展的法门。
“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前期是很‘烧钱’的,因为战略性的投资很有必要。中钢网是目前河南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也是首家新三板挂牌的钢铁电商企业,去年平台在线交易额达到了511亿元,销售收入含税达到了87亿元,尽管这样我们还是不挣钱,因为互联网企业前期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快”,快速抢战市场,快速抢夺用户,快速提升品牌,快速吸引人才,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中钢网目前还处在战略性投资阶段。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对于那些刚刚起步的互联网公司。”姚红超说。
支撑着互联网创业者和投资者大把大把砸钱的,是目前正火热的“互联网思维”。通过低价提高顾客流量,借助社群互动增加顾客黏性,最终占据场景入口,并围绕场景入口衍生多种产品,实现产业延伸……
“互联网企业是纯粹的市场化竞争,完全靠实力说话,同一个方向领域的企业,就算行业再大,最多也只能容下2、3家有差异化竞争的企业。如果同领域竞争,就看谁更贴近用户,谁更实际实惠,谁创新更快,而此时就是拼人才、拼资金、拼执行力。”姚红超说,对于创新型企业,定好方向后,前期孵化很重要,但在孵化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会夭折,而这背后的资金断裂、管理不到位多为主因。
“现在有很多创客空间,他们前期孵化创业出资,几百万是能够拿得出的,但随着孵化的企业资金需求越来越大,后期再投资、融资就会比较困难。”
丨政策:突破固有思维 探索属于自己的政策模式
今年1月,上海率先出台了《上海市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提到,对投资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如果发生投资损失,政府出资进行补贴,最高可达可万元。
政府出政策、出资金,对社会资本进行引导,为种子期和和初创期的科技创业公司带来利好,这无疑给在上海的创业者吃了颗定心丸。
“河南应该向上海学习,政府制定地方性政策,去扶持互联网公司,让它们敢于投入互联网行业。帮扶几家新型的互联网企业,谁做的越好就投入越大,扶持出有代表性的企业,免得一家有希望的公司因为资金问题而中途夭折。”姚红超建议比如添加政府基金,或者政府占有企业股权,让扶持机制更灵活。
在扶持资金的使用方面,姚红超建议,一定要仔细考察企业的发展前景、商业模式,以及经营团队,更重要的是看企业的实际运营效果、投入资金、团队人数,特别是要看企业的营业收入、上交税金情况,对这些数据和补贴标准要给予事前公示和事后审计,不要把有限的扶持资金都进入了关系户和会包装造假的专门骗取政府补贴的伪互联网企业中去。
去年7月,河南设立了全国首只由政府参股引导成立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省财政与社会资本按1∶3比例出资。以股权投资的方式用于投资河南省“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定的相关领域,以及河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投资参与的有关“互联网+”项目。
姚红超认为,只有扶持打造出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才能更好带动整个地方的互联网氛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姚红超说,政府也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勇于探索属于自己的政策模式。
“没有好的土壤,就长不出参天大树。作为企业,肯定是向往政策更好的地方,而有了好的政策后,一定不能在落实方面被某些权力机关利用,让真正做事的企业得到应有政策。”在姚红超看来,方向、人才、资金是“内因”,资本、政策推动是“外因”,内外结合,“互联网+”才能真正做好,未来河南互联网的发展有很大想象力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