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独立电商分析师李成东比较看好京东上市的前景。他认为,唯品会市值55亿美元,而京东销售额为唯品会的8倍左右,合理估值应在400亿美元左右。但目前以上市公司通常比例公开发行股数占比计算,京东IPO市值仅为75亿美元,未来空间还很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精明的刘强东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上市时机,但从京东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2013年前三季度,京东营业亏损3.16亿元,营业利润6000万元,主要来自于利息收入和财政补贴。由此来看,如何保证持续盈利是京东面临的首要课题。
在这一点上,唯品会是个典型的正面案例。2012年唯品会流血上市,股价低至4.12美元,如今唯品会的股价已经冲过百元大关,最主要的原因是唯品会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可见,对于零售企业来说,什么也不如盈利更有说服力。
对于京东而言,要想持续盈利,无非两条路径,一是控制费用率,二是提升毛利率。从2009年到2012年,京东的费用率从8.32%提升到13.13%;而2013年前三季度,京东的费用率已缩减至10.4%。费用缩减特别体现在物流配送和市场费用两个方面。从市场费用投入来看,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京东在该项业务的增长率分别为3.65倍、1.25倍、1.29倍;而2013年前三季度,该投入增长率仅为18%。
刘强东在2013年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京东2014年一个重要战略是渠道下沉。这意味着物流网点的增加和市场推广的下沉,这显然都是增加投入的策略。
而京东的开放平台销售占比虽然从2011年的8.87%提升到2013年前三季度的23.26%,佣金比例也在提升,但京东开放平台业务的发展是依赖自营业务规模发展带来的势能,不可能无限增长。
在京东的招股说明书中,京东在未来策略这一部分,也着重讲述要加强技术平台和云计算的投入,并支持和服务开放平台商家和外部商家。从这一点上看,京东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零售商,是想走类似于亚马逊技术服务的路线。
但这并不容易。在美国,亚马逊的仓储及代发货服务、云计算服务是有外部市场环境的支持的,比如仓储服务,那些中小企业使用亚马逊的仓储服务成本是比较低的。而在中国,许多中小企业能够找到更便宜的仓库,京东的仓储体系要想获利非常难。
站队抉择
即便刘强东能够找到一个准确的兜售故事,如何应对国内的站队文化,已经成为又一个需要刘强东解决的重大问题。
当下,互联网的站队文化越演越烈,坚持多年“独身主义”的刘强东很难独善其身。自去年起,就有消息传出腾讯将牵手京东。近日,这则消息越发清晰,称腾讯与京东方面已经进行过洽谈,或成为京东赴美上市的基石投资者。
京东在1月30日递交的招股书中并没有披露有关腾讯加入基石投资者的相关信息。但腾讯总裁刘炽平在入股大众点评的发布会上,以“不评论”作为回复,更加重了外界的猜疑。
业界认为,腾讯如果以基石投资者的身份和京东建立联系,在微信和Q Q资源上会给予京东资源。眼下,腾讯微信“我的银行卡”下属入口已成为业界觊觎的资源,而属于电商的“精选商品”一项独属腾讯电商及易讯运营。
刘炽平介绍,微信“合作”的理念是从更开放的角度出发,不是控制资源,而是把一个资源引入到生态体系里,在社交环境里为用户提高更高的价值。“‘我的银行卡’在现阶段还是尝试的产品,现在还在考虑怎么做才能让用户满意。‘我的银行卡’下的入口能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会考虑,合作关系也可以。”
电商是腾讯不可或缺的业务,因为电商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不能无所作为。但腾讯对于电商的关注和重视,更多是在微信崛起之前,包括收购好乐买、易迅、分拆成为独立子公司等一系列动作。
在微信崛起后,腾讯已经转变了思路。更倾向于发掘微信作为基础平台的价值,而在其之上的业务平台则交给第三方企业。大众点评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所以未来零售业务平台也可能会交给第三方,毕竟易迅现在还太小了。
BAT崛起后,投资收购的案例逐渐增加,互联网的“站队文化”也愈演愈烈,巨头业务扩张带来的结果,是业务冲突接触点越来越多。以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不断拉开补贴大战为例,背后所隐藏的恰恰是腾讯与阿里在“移动支付”方面的争夺战。
由于移动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各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详细格局尚未清晰之时,抢占入口的戏码还会继续上演,像京东、大众点评这类热门收购标的物会越来越抢手。
目前来看,腾讯的投资收购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涉及游戏娱乐平台,补充现有的成熟业务;二是战略性的投资,如金山、搜狗,虽然不与主业关联,但牵涉到业界的竞争关系,必须占据位置;第三是针对已有平台如微信、大众点评的投资。而阿里的大方向是加码O2O,如高德、美团,但在移动和娱乐的投资上略显零乱;百度则是围绕云计算和O2O进行布局,涉及流量分发、地图、团购等业务。
未来,最激烈的冲突点仍在O2O的布局上,各大巨头会抢占第三产业电子化的市场,刘强东必须予以考虑清楚。2月13日,京东针对个人消费者的“京东白条”正式公测,但刘强东不能给京东的未来也打一个白条。
(资料来源:《南方都市报》、《中国经营报》、《理财周报》、《大智慧(行情,问诊)财经》、《新京报》、《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