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公司关注>公司新闻>

周大福会员“体验+”系列活动-行路拾遗

来源:中网资讯商业 时间:2017-03-22 16:18:02

  周大福的匠心与传承,带你追寻云南非遗之美看杨氏传人手作羊毛毡,闻古法扎染自带板蓝香

2017年3月10日,周大福DO GOOD公益项目--会员“体验+”系列活动之“行路拾遗”开启,周大福中国营运管理中心行政总经理袁捷、品牌部常务副总经理曹丝丝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周大福会员朋友来到云南追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参观霸王鞭舞、三道茶、手工羊毛毡制作、白族喜绣、古法扎染等等,感受沿袭千百年来古法传承的制作工艺以及风俗民情。非遗拥有不同的困境,希望寻找不同的出路微雨的下午,周大福会员们抵达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找到了小白,这个蓝续绿色文化发展中心的创始人,总回忆起小时候路两旁飘动的扎染面料,空气中漂浮的板蓝香气。现在周城村越来越少见到植物染色,没有人愿意为一块花布,耗上一周浸泡原料,等待慢慢氧化,等待褪色,等待成型。于是通过她的召集,非遗项目“蓝续”迎来了一群仍旧葆有童心的爷爷奶奶,他们近90的高龄,仍旧亲力亲为制作染料,纺纱织布。她希望在非遗与商业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同时也去记录更多关于图案花型的历史,去记载这些老人们的扎染故事。

秉承传统,不失其本在众多非遗项目参观中,羊毛毡手工制作让人印象深刻。当地居民杨雄标是当地制作羊毛毡最出名的杨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从16岁制作羊毛毡至今,超过40年。而从前全村人凭借手艺吃饭的古法制毡手艺,如今也没什么人坚守。杨师傅认为这份枯燥而孤独的工作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自己的两个孩子也不愿继承,偶尔有外面过来拜师的徒弟,但也仅仅是学习短暂时间,他表示,这个羊毛毡制作过程与工艺非常繁琐,从高山上采集羊毛、整理羊毛、弹散羊毛,前后有十几个步骤,以制作一定羊毛毡帽为例,一天不停顿,也仅能制作出3顶。这种“慢工出细活”让这个手艺在注重快速的今天愈发显得不合时宜,会员们纷纷挑选羊毛鞋垫、羊毛帽子以及羊毛背包,以自己的形式去表达对手工制毡的敬意。

纳西古乐琴音日渐凋敝淅淅沥沥的雨飘落在繁华街道上,周大福会员们此时正走进大理古城的大研纳西音乐会。安静的会场和门外繁华街道形成强烈的对比,观众席前排不过稀疏十余人,往后十几排空荡荡的座位透露着一股无声的悲凉。而望向偌大的舞台,只见身着古装的白发老人,颤颤巍巍地走到自己的位置,配合着已至中年的演奏家,认真而又专注地演奏那千百年来流传的纳西古乐。其中四五位老先生已年逾八十,却仍不倦地坚持演奏,一遍又一遍。

在乐声与心灵的碰撞之中,周大福会员们不仅留下了难忘的体验,还深刻感受到云南非遗存在的意义。这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的心灵对话,也是周大福开展“人文行走”系列的初衷,中国文化的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人一起行动起来。有些珍贵的手艺,远离公众的视线,更有甚者在时代潮流的冲蚀中悄然失传。这些即将逝去的文化需要我们行动起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呈现在大众的眼前,逐渐积淀成一种代表民族身份或地域特色的文化识别符号。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东 华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热点图片新闻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