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儿在发布几次财报后,越来越觉得酒店订购业务能产生的效益很高,且前景远大。从4月起,去哪儿启动了全国20万家酒店的5折返现促销活动,极力提升市场份额与品牌知名度的用意非常明显。这明摆着是要动别人的奶酪了,不过这次反弹最大的不是携程和艺龙,却是搞团购业务的美团。
美团在酒店团购业务上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业务发展多年有相当深厚的根基,且地推能力强大。去哪儿深知美团的玩法,于是在各个城市招募大学生盯住酒店前台,只要有团购客人来住店就以更低价格揽客抢单,甚至赔本销售酒店客房。这手法凶狠了些,不过还在可接受范围内。通过补贴,降价和劝说拉拢客人转投他单,花的都是自己的钱,你情我愿的事情,谁也说不出来什么。
美团自然也有自己的应对措施,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对手把客人抢走,为了守住份额,按理说去哪儿能搞降价促销美团也能搞,也招一些大学生去守住酒店前台拉客人就是了,正好左边去哪儿右边美团。去哪儿降价你就比他降得更低,再不济酒店白住,反正都是用户和酒店得益,消费者乐得看到商家们斗得不可开交,因为最终得实惠的还是用户。
但是美团没有这么做,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来应对去哪儿的挑战,釜底抽薪。以长春市场为例,美团直接要求酒店将去哪儿下线,交换筹码是在在客户端中推荐那些将去哪儿下线的酒店,也就是俗称的给流量,而且还免佣金。这些条件对于酒店来说很诱人,还真有一些酒店接受了这一交换,把去哪儿下线了。
很怀疑这一对策的效果,因为手机客户端上的推荐位都是有限的,即便放满了也放不了几家酒店。另外免佣金这就更扯了,在线平台开展酒店预订和团购业务,主要收入就是来自于佣金,就当前的佣金水平来说根本不够覆盖成本,如果把这一块免了,那可就不是赔本赚吆喝的事情了,估计会赔到裤子都穿不上的地步。但美团对酒店的承诺是,你下线去哪儿几个月我就免几个月佣金,这简直比去哪儿的酒店半价促销不知道要豪气了多少。
按理说,要真把这个政策实施下去,也算是美团的大手笔了,需要掏出不少成本,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政策实施才一个多月,美团就遭遇酒店商家的吐槽,有业主陶老板在网上发声说:快一个月了,承诺的量在哪里,说好下线去哪儿六个月就免佣金六个月,也变成了免佣金一个月。最最可气的是这才做了几天独家,你们就要提高毛利。美团,你牛逼,这么耍我玩,不奉陪了。没有你,我死不了。
这吐槽的意思看出来了,美团之前为了让酒店下线去哪儿,对商家做出了承诺,但之后却在履行过程中走了样。流量没有,佣金也没免够,在独家的情况下又开始要提高毛利了。酒店商家的愤怒之情可想而知,而这种愤怒倒不完全是来自于承诺的落空。
按道理美团在左,去哪儿在右,两者互为对手,谁不得把酒店和用户捧到天上去?酒店业主也正好可以利用两者间的竞争关系,在里面辗转盘桓,长袖善舞,获取自己最大的利益。可如今一些酒店为了短期利益,人为打破这种平衡,把两个孙子给轰走了换来个爷爷骑在自己头上,这让谁心里都不是个滋味。
对商家来说,两虎相争时最忌讳的是被其中一方当棋子来打击另一方,棋子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美团对商家的承诺跳票,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没想到这一结局会来得那么快,也就一个月时间就翻脸了。估计美团也是面对激烈竞争时被逼急了,临时想了个招先对付过去。那么多承诺,他们本来就没想过要兑现,也没能力兑现。
对于商家来说,真的应该多学些平衡之术,不要目光那么短浅,别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给点蝇头小利就上钩。有些钱是不能赚的,有些便宜也是不能占的。这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要想清楚别人让你这么干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是不是在给自己的未来釜底抽薪,想清楚这些再做决定。
事实上,美团和去哪儿的业务侧重点并不相同。专注团购业务的美团,对商家来说在淡季时能解决一些问题,淡季能更容易做出量来,因为价格低廉,降价空间大。去哪儿是在线旅游公司,用户更多是游客,低折扣和返现是去哪儿最常用的竞争手段。两者本不存在太多竞争关系,此次开房大战,背后暴露出来的是美团对自身基础优势旁落的担忧。
虽说去哪儿和美团两家打得不可开交,包括前期的携程和艺龙,也都爆发过很惨烈的竞争,但据专家说了,在线旅游市场被开发出来的还不足10%,还有90%的市场有待开发。大家应该多动动脑子把创新做好,开发更广阔的市场,总是盯着自己盘子里那仨瓜俩枣,搞那些低劣的釜底抽薪和言而无信的把戏,把商家和用户玩弄于鼓掌之间,看上去好像挺精明,其实是很没出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