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公司关注>公司新闻>

大北农再陷窃种风波 种子的魅力有多大

来源:中国广播网 时间:2014-07-05 21:26:15

  央广网财经北京7月5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有外媒披露,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的妻子莫云被指控试图偷窃美国玉米种子技术,在美国被起诉。消息传来,大北农股价7月3日盘中急挫,收盘下跌3.44%。随后7月4日大北农公告表示,公共媒体出现对股价有较大影响的信息,申请临时停牌。

  今天大北农又公告,因近期有媒体负面传闻,该事件公司正在调查过程中,为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保证信息公平性,避免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经申请自7月4日开市起停牌。复牌时间并没有明确。

  据报道,大北农公司证券事务代表曾表示,莫云确实是邵根伙的妻子,但多年前已从公司离职。在消息传出之后,也曾有负责人表示,不了解具体情况,公司经营正常,高管正在商议应对措施。

  大北农相关负责人:我们对这个事实也不是很了解,也跟你们一样是通过报道知道这个事情,回应也许会有吧。公司其他高管也在商议,照常,不是特别受影响。

  据了解,莫云现年42岁,7月2日在洛杉矶被捕,被控以“阴谋盗窃商业秘密罪”,其他几个同案嫌疑人包括莫云的哥哥莫海龙。他们被指控参与了在艾奥瓦州的玉米田中盗取转基因种子,并寄送回中国用作分析的活动,这种特殊的种子有助于抗击病虫害。

  其中涉及的杜邦先锋和孟山都,都是世界知名的农业种子公司。检察院表示,被窃取的专利种子预计将给两家美国公司带来3000万到4000万美元的损失。

  据报道,莫海龙早在去年12月就被检察机关控制。当时大北农也被曝出“窃种”事件。多家外媒报道,作为大北农旗下子公司金色农华雇员,莫海龙涉嫌从美国窃取杂交玉米种子带往中国,而被拘留。当时的起诉书显示,莫海龙是大北农集团国际业务总监。

  “窃种”风波的背后,凸显出种质资源在种子行业的重要性。

  公开资料显示,大北农2010年登陆深交所,以饲料、种业等六大产业为主,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希望的种业公司。旗下金色农华拥有全国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权,主营玉米、水稻等品种。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权,为什么会被指控窃取玉米种子?

  据了解,国内没有特定的玉米种质资源,如果培育特异性状的玉米品种,必须要有这种基础材料。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特别好的种质资源人家是不会卖的。

  李国祥:这个种质资源分很多代,有的叫商品代,有的叫祖代。买回来以后可以育种,但是几年以后因为种子可能会退化,需要重新购买。所以掌握了种质资源就是掌握了整个产业。种质资源往往掌握在少数的跨国企业手中,孟山都、先锋等。如果需要大规模的商业化的种质资源,相对来说就比较贵。如果购买稀缺的,基因比较纯的种子,成本就更高了。

  记者:大概能有多少?

  李国祥:几万块钱,几十块钱,几百块钱的都有,它要根据种质资源的珍贵程度以及进口规模的多少来看,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没有价格、数量级的概念,百万的也有可能。

  国内企业如果进口种质资源,需要严格的审批和检验检疫程序。

  李国祥:国内如果要报批,进口种子要求很严格。我们国家需要通过农业主管部门、检疫部门拿到批文才允许进口。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像农科院、种子中心他们去进口,整个程序他们比较熟悉。企业如果不熟悉的话比较繁琐,成本高。

  李国祥坦言,要说水稻的种质资源,中国是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出口,玉米有时需要进口,而园艺类的比如蔬菜、花卉、苗木,引进就比较多。

  李国祥:比如说水稻,中国基本上是世界领先水平,往往是出口到国外去的;玉米往往要进口优良品种;大豆基本上是不允许进口的。蔬菜和花卉的进口量非常大,多数是引进品种。

  国外主要是大型跨国企业掌握种质资源,做育繁推一体化,而在国内,基本是政府掏钱支持科研单位,体系分离。不过李国祥表示,改革正在推进,培育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李国祥:研发种质资源主要掌握在科研单位手中,包括高校。企业主要是卖种子的。农业推广中心推广种子,育繁推是相互分离的。有时候育种,围绕满足发论文的需要,不一定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企业没有投资能力也不愿意投资购买科研单位的种子。很多企业卖种子是套牌、假冒伪劣假冒伪劣现象非常严重,推广无效。国家在2010年就提出把中国的种业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现在正在推进这个改革。企业自己能够研发和掌握种质资源,然后选种、示众、推广、卖种子,把这个企业做大做强。企业需要这种意识。

  李国祥说,过去国内对种质资源不够重视,希望通过改革国内种子行业能突破瓶颈。

  李国祥:因为很多代核心的种质资源是不卖的,在商业当中偷窃,或者说商业窃密是经常存在的。过去我们国家不太重视,我们接待外宾时往往把最好的种质资源介绍给别人,别人要的时候我们就直接给别人。这个就是知识产权严重破坏。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国内很多种子公司通过和国外的种子公司进行合作,实际上有成长的表现。虽然现在比较困难,但是只要把体制机制理顺了,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最终一定会突破困境。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百威英博鲸吞江苏大富豪全部股权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