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去年G20峰会的帷幕圆满落下,杭州印庐设计的用瓷理念,被国内外业内人士传为佳话,作为国宴用瓷理念设计的杰出代表——徐尧林,也是杭州印庐的掌门人,肩负着承前启后,弘扬瓷器光大的重任。G20峰会是目前世界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峰会活动。能够参与到这场举世瞩目国宴陶瓷的设计制作,对印庐来说也有着非凡的意义,由此,引起了笔者对国宴用瓷创作及未来发展的几点思索:
一、国宴呼唤崭新的用瓷理念
国家宴请,这是东道国元首或政府代表国家进行特别重要的接待活动,因此被认为是除正式会谈之外更有文化礼仪特征的外交互动。国宴对于环境陈列、国宴餐具、国宴菜品、服务品质等都有极高要求。而国宴餐具则是重中之重。在囯宴业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是法国著名美食家布里耶·沙瓦朗说:“在国宴餐桌上,看得到政治的精髓。”那就是说政要们可以在餐桌上把政治关系处理得更加妥帖自然。我们知道,各国的文化、宗教、信仰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这些是必须提前进行细致研究的,对于所宴请的是哪位政要及其团队?宴请主题是什么?宴请的国家文化特征是什么?宴请的政要又属于哪个民族?个人的特点?喜好或避讳?国旗、国歌、国花、色彩、图案等有的放矢地与对方文化融合,相应地设计、制作出国宴上的餐具作品。
2016年G20杭州峰会是维系双边和多边关系的重要纽带。在峰会期间,屈指可数的几场国宴显得礼遇特殊,作为东道主的中国餐具更要浓缩成一种能传达两国之间友好交往的文化符号放在首脑们面前使用,这绝不是通常的艺术创作之事。
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但从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烹小鲜中可见大国治理。这次的创作意义不同以往,举重若轻是气势磅礴,举轻若重,则是倍感亲切。
印庐在此次峰会中参与了二个系列九十套作品的创作。峰会第一次出场亮相的国宴餐具《杭州的声音》系列是宴请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团队,另一个《和之颂》系列是宴请最为重要的贵宾俄罗斯普京总统团队,这是基于对此次国际峰会的礼赞!
二、国宴餐具的主题更突出了《杭州的声音》
一场世界上最具规模的领导人峰会在杭州召开,这不仅仅是杭州本身,他已经是代表着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此时中国要发出自己的主题声音,而这种声音必定由杭州发出,所以把首次亮相宴请哈萨克斯坦总统团队的国宴餐具主题定名为《杭州的声音》,这是契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丝绸之路”建设的国际构想。
当你把一种声音放在大空间来展开的话,是可以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
在中国的宋代,是杭州把世界照耀了!那时的杭州大大地拓展了内陆地区水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大通道,杭州的诗词歌赋、音乐书画、茶道香道、建筑宗教、科学技术、丝绸陶瓷等等通过不断改进,树立起各种生活范本,造就中国文化大繁荣。尤其是陶瓷,既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又成为大宗贸易产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艺术创作始终来源于生活,作为一种声音,就要先接上地气。为了聆听杭州的声音,印庐还多次地请艺术家们来到杭州,一起去体验真正散落在城里城外的那些声音。在主城区的吴山上,每天还有不少老杭州人会不约而同地聚集一起喝茶、聊天⋯,在地地道道老杭州人的话音里,就有着许多宋代沿袭下来的声音。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如同杭州一样,从都城汴梁(开封)到都城临安(杭州),这是把两种南北腔调进行快速大融合的城市。在安静的西湖边,可随时听到湖水拍岸之声,这也是亘古未变的。另外,杭州有太多太多的诸如桂花开落的声音、龙井的茶歌、曲院的荷风、一些庭院墙边的蕉雨、三天竺的梵音、云栖沙沙的竹声、南屏山下的钟鼓、万松岭上和九里云松的松涛、湖边的雨丝、湖上的浆声、冬日断桥的踏雪,清波门的柳浪闻莺、苏堤的晨练、九溪十八涧的鸟鸣声、花港有鱼戏、康庄的蕉石鸣琴、还有那独一无二的钱江涌潮声等等,这些每天都在吟唱着的声音,经过无数次的提炼后,蕴含在《杭州的声音》里。
我们清楚的知道G20峰会国宴的意义所在,而这次的创作绝不能照搬照抄以前那样贴上风景的花纸和描述一些皇宫气派就行。印庐,在两个国宴系列作品的创作上都采用了青白釉色并大块留白,因为青白釉色温润、细腻、雅致,这样的釉色曾经影响过世界几百年,这是让世界迷情于中国的重要色泽;在每件作品周边,使用了纯金勾勒,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也是一种礼仪;描绘的颜色是湖蓝色,这是经过多次比对后,与西湖最接近的色彩;纹饰是在传统云纹和海水纹样基础上进行改编而成,这种纹饰是表达浩渺的云海间中国人在海洋之路上的精神风采!
通常,大家会看到艺术家对于作品的艺术性有个人理解,譬如呈现个人的心态、技艺、价值⋯。但国宴作品的创作不同,国家宴会里端上来的应是国家文化、国家力量、国家符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任!
三、永无止境的中国陶瓷
中国陶瓷,仅是历史名窑已经让人数不胜数,但历史是过去的陈述,未来是我们需要去拓展的。我们常常会听到,您有什么风格?哪一路哪一派的?哪一个窑口?
谁都会喜欢快一点构建起自己的风格,这可是开宗立派的事啊!但是,当我们基础还不够强大时,就需要先放开来大胆探索,去经历一切的考验。因此,印庐把最高的创作风格理解为“一切当随时代”,这句话是从石涛这里借用来的,因为“一切当随时代”是永远时尚的创作意识!
我们都是历史的新手,如果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一二件属于有当代文化意识的精美作品来面向世人,我们已经是不枉此生的陶瓷之行了。
四、印庐观点在G20杭州峰会的引领作用
一是要创作出让世界仰望的一流陶瓷
在大型国宴用瓷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创作手工成型和手绘的作品。中国精细的手工瓷器有着瓷质莹润、声音如磬、画面灵动、手感饱满等诸多的美感,这是西方工业化模具制作与贴花纸方法完全不能相比和一直没有成功过的制作方法。我们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技法融入到当代文化意识中去创作,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探源和实践。
二是以圆证和,彰显品质
以圆证和,这个概念是把G20峰会国宴餐具作品的形态与意识进行了充分结合。一场双边或多边会谈的最基本要素即是一个“和”。
这次把“和”的意蕴提取出来,就是做到在每件作品的造型、纹饰图案、触觉视觉上一切以“圆”出发,并去证得“和”文化的特质,使“和”的气息传递给每一位莅临国宴的重要领导人,体现出中国文化重视内敛之美的精神品质。
三是把空间留出来,以示尊重
把空间留出来,是我们对于餐饮文化的一种尊重。此前,设计者们往往会在国宴餐具作品中过度去表现自己的画面内容,有的甚至把画面延伸到餐具中间去了,这直接影响到菜品原有的位置与菜品的美。尊重,本来就是一种美,失去了尊重就失去了美。所以,我们一定要具备这种基本的礼仪之美,这应是文明世界的尺度和导向。
综上所述,这三个观点的抛出和实施,便产生了很好的互动。在国宴餐具业内,大家明确了中国陶瓷的强盛是基于文化的强盛,会更加地对于精品陶瓷的制作有所追求和期望;在文创界,可以表明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在造型、胎体、触觉、视觉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内在契合;在餐饮界,以前在国宴餐具画面的把握上他们是很被动的,把空间留岀来,即还给了餐饮界本来的地位。
总之,国宴餐具系列是经由一件件器物来组合,如同历史传承给今天的其他陶瓷美器一样,我们一定会担当被后人评价的责任,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期望能在中国陶瓷之路的发展上增添一些新的思维和实践意义。
(本栏编辑根据徐尧林讲话稿整理)